香港二戰重演協會
Hong Kong WW2 Reenactment Association
1944年坦能堡防線戰役
2017年1月14日拍攝
是次拍攝以1944年的坦能堡防線戰役為背景,部隊原型根據參與其中的第11志願裝甲擲彈兵師「北地」Nordland。
1944年2月,紅軍於東線戰場的北方地區展開一系列攻勢,壓逼駐守該區的北方集團軍。是次攻勢,紅軍以攻陷納爾瓦(Narva)為目標,繼而確立奪取愛沙尼亞的橋頭堡,此役稱為納爾瓦戰役。納爾瓦位處愛沙尼亞東北,與俄羅斯邊境接壤,是紅軍進入愛沙尼亞的必經之地,其戰略價值可想而知。
納爾瓦戰役由1944年2月開始,經過歷時數月的交戰後,紅軍最終於7月令德軍從納爾瓦撤退,退守至坦能堡防線。德軍於該地的藍山地區(愛沙尼亞語:Vaivara Sinimäed)重新建立防線,該地區由數個小型丘陵組成,最東面為孤兒院山丘,中部為擲彈兵山丘,西面為塔山丘。從7月26日起,蘇軍對德軍防線進行猛烈攻擊,雙方戰線在數日內不斷拉鋸,德軍最終成功阻止蘇軍進擊,是為坦能堡防線戰役。
坦能堡防線戰役中,德軍北方集團軍轄下的黨衛軍第III裝甲軍(III (Germanic) SS Panzer Corps)為防守方,紅軍的列寧格勒方面軍為攻擊方。德軍的主力部隊包括負責北邊的黨衛軍第4志願裝甲擲彈兵營「尼德蘭」,中部的黨衛軍第20裝甲擲彈兵師(「愛沙尼亞」第1師),及防守南邊的黨衛軍第11志願裝甲擲彈兵師「北地」-即本次拍攝的取材部隊。
7月26日,蘇軍開始對南山地區猛烈砲轟,同時多次投入坦克與步兵協同作戰,德軍防線也因此不斷後退,孤兒嶺山丘失守。27日,德軍防線幾近崩潰而後撤;晚上,位處南邊的黨衛軍北地師向孤兒嶺山丘發動攻擊,不果。28日,紅軍前鋒挺進至擲彈兵山丘,逼使德軍撤離至塔山丘。29日正午,德軍成功制止紅軍攻勢,並組織部隊重奪擲彈兵山丘,自塔山丘推前防線。30及31日,紅軍繼續對擲彈兵山丘進行砲擊及進攻,但攻勢明顯減弱,部分紅軍滲透至戰線南邊的森林。8月2及3日,紅軍再次強攻德軍防線,未果。零星的戰事持續至8月10日,列寧格勒方面軍下令該區部隊轉為守勢,戰役亦暫時告終。
在坦能堡防線一役中,雖然北地師一直撤退及等待整編,惟其單兵裝備依然相當完備。就武器而言,Kar98k步槍,MP40及MG42等制式輕兵器,其數量依然相當充足;而MP43/44的新式槍械,則要待北地師於8至9月整編後才開始普及。同時,德軍為了加強單兵的反坦克能力,部隊中更多有派發Panzerfaust,造就坦能堡防線戰役中驚人的坦克擊毀數量(紅軍損失接近160輛坦克),是次拍攝亦可見它的蹤影。
偽裝方面,黨衛軍之間使用迷彩服裝的情況相當普及,兵員會使用罩衣(smock)、帳篷布(zeltbahn)或頭盔布作偽裝之用。時值1944年,罩衣的迷彩樣式已有長足發展,款式計有Plane tree, oak leaf, overprint, blurred edge等等。由於補給先後不一的關系,同一支部隊中使用不同的迷彩可謂相當普遍,而是次拍攝中亦使用了兩種不同的迷彩樣式。
免責聲明:是次拍攝沒有任何政治立場,亦不代表紀念、宣揚或歌頌當時的任何理念、主義或人物。是次拍攝旨在重現二戰時期士兵的制服、裝備及軍旅生活。

00. 1944年坦能堡防線戰役

01. 愛沙尼亞地理形勢圖-1944年的紅軍進入愛沙尼亞,可取東北或東南二路。其中東北面的路程較短,加上東北的公路網及鐵路網可作運輸及部署之用,位於該區的納爾瓦極具戰略價值。


00. 1944年坦能堡防線戰役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