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二戰重演協會
Hong Kong WW2 Reenactment Association
1944-6-6, D-Day, 101st Airborne Division
502nd PIR, 3rd Battalion
2017年3月11日拍攝
時值1944年,二次大戰歐洲戰事自法國投降已達4年之久,同盟國為了早日解放歐洲大陸,積極開闢新戰線,繼有非洲及意大利的戰場,逐步瓦解第三帝國的版圖。1944年6月6日,為達到解放歐陸之目的,同盟國於法國北部發動大規模的空降及兩棲侵攻計劃,是為「大君主作戰」(Operation Overlord)。參與是次行動的國家包括主導計劃的英國、美國,更有加拿大、澳洲、自由法國、自由波蘭等多國聯軍,向著法國的諾曼第地區進發。
是次重演主題取材於這段時間的空降部隊-美軍第101空降師第502傘兵團第3營-於1944年6月6日(D-Day)的戰鬥事跡。在「大君主作戰」中,按照原定計劃,第101空降師第502團傘降部隊於降落點A集結,並於代號為猶他灘頭的後方行動,其主要任務包括1. 奪取通往猶他海灘的3號通道及4號通道、2. 破壞位於聖馬丹德瓦爾勒維爾(Saint Martin-de-Varreville)附近的砲台,3. 攻佔位於Mesiere的德軍軍營(代號為XYZ,最後由第1營完成)。
1944年6月5日的英國夏令時間2200,101空降師及82空降師的先導組(Pathfinder)相繼起飛,為後續部隊設置導引信號。同日時間2230,101空降師的3個團亦緊隨其後,向著法國出發。6月6日時間0045,第一批502團的傘兵開始於法國傘降。然而由於502團的先導員並未成功設置導引信號,因此502團的降落地點甚為分散,未能如期降落於降落點A上。502團的第1營及第3營的降落情況尚好,大多圍繞著降落點A的外圍分散。第2營的降落誤差較為嚴重,大批士兵降落於506團的降落點C,遠離原定計劃的集結點;只有第2營營長及其同僚於降落點A附近集結。
即使如此,嚴重分散的502團傘降部隊在集結少量戰鬥力後,開始向原定目標進發。第3營營長降落後,由於未能判定自己所在,因此向西面的Saint Mere Eglise前進(與目標方向相反),後來發現方向錯誤而改往東面的Saint Martin-de-Varreville前進。前進及偵察期間,502團發現該處附近的砲台,由於盟軍空襲而早已撤走,隨後向3號及4號通道前進。時間0730,第3營佔領3號通道,後來也於4號通道建立防線,阻止及擾亂德軍對該區的增援與撤退,直至時間1300與上陸部隊會合為止。待猶他灘頭的後續部隊上岸後,502團的士兵前往Saint Mere Eglise的南面集結及短暫休整,結束502團於D-Day首日的戰鬥,即為是次重演之主題。
是次主題的101空降師第502團第3營的傘降士兵,其裝備與當時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截然不同,於細節上亦有多處需要注意。服飾及章紀方面,於D-Day的傘兵,均穿著特別設計的M42樣式傘兵服,而為防止軍服在高空降下或作戰時磨損,傘兵會在手肘及膝頭縫上綿布補強。章紀上,按照規定於左肩縫上101團的徽章以茲識別。而根據現存的相片證據,於101團服役的下士官、一等兵或二等兵很少縫上對應的階級章紀,下士官或會以黑色顏料於左手手臂畫上軍階。同時,502團的兵員多會佩戴毒氣偵測臂套,臂套如遇毒氣會變色示警。
裝備方面,傘降部隊為了適應從高空降下的敵後作戰,其裝備的設計及使用上值得多加留意,其中不少細節亦反映於是次重演中。頭盔方面,美軍空降部隊於D-Day中使用的是M2頭盔,有別於普通的M1頭盔,M2外盔的邊環是固定的D環,不能內外轉動;而內盔方面,則附有下頷帶,以繫緊佩戴者的頭部,防止強風於空降期間吹走頭盔。而在D-Day中,101空降師為方便識別所屬團部及營部,他們會為頭盔塗上相應的圖案及營部標示。502團的頭盔上均會塗上心型標誌以供識別。但是,502團在D-Day期間並未於頭盔塗上營部的標示,因此他們會以白色布繫於身上作為標誌,例如第3營的士兵會於頸部繫上白布。為了加強頭盔的偽裝,502團的士兵會將大量麻布染成棕色或綠色,再綁於盔上的頭盔網中,以模糊頭盔的輪廓。
作戰裝備方面,根據相片證據,不論該傘兵使用何種武器,他們多使用M1936手槍腰帶。腰帶上再安裝2個至4個的帆布雜物袋(Rigger Pouch),水壺袋,M1910短版直剷或M1943摺剷,刺刀,M3戰鬥刀,手槍套,地圖袋,指南針等等的裝備。最後腰帶以M1936負重帶繫緊,並於負重帶套上厚實的羊毛墊以減輕肩膊的負擔,最後加上傘兵的M1936背包(Musette Bag)存放雜物或額外的子彈。為了提高個人攜帶的彈藥量,傘兵多會帶上M1額外子彈斜肩袋或M1 Garand子彈帶,前者可以放置大量彈藥或雜物,於戰時相片相當常見。
鞋具方面,D-Day的傘兵穿著高筒傘兵靴,這有別於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的低踝靴,同時傘兵不會使用綁腿布。這種配搭直至市場花園行動前,82及101空降師再次整編為止。
參考資料:
1. 101st Airborne Division, Wikipedia,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101st_Airborne_Division
2. A Company, 1st Battalion, 502nd Parachute Infantry Regiment (1941-1945), http://ablecompany502pir.org/index.html
3. Fox 5 O’Deuce, http://fox502nd.weebly.com/impressions.html
4. France 1:100,000, Series M661 (GSGS 4249), U.S. Army Map Service, 1943, http://www.lib.utexas.edu/maps/ams/france_100k/
5. France 1:250,000, Series M561, U.S. Army Map Service, 1943, http://www.lib.utexas.edu/maps/ams/france_250k/
6. Screaming Ducks Living History, http://screamingducks.com/
7. Situation Maps, http://wwii-photos-maps.com/index.html
8. The U.S Airborne during World War II, www.ww2-airborne.us/
9. Trigger Time, 101st Airbrone WW2, www.101airborneww2.com
10. U.S. Airborne in Cotentin Peninsula, D-Day: Etat des Lieux, http://www.6juin1944.com/assaut/aeropus/dis_carte.php?cart=04
11. Christophe Deschodt, Laurent Rouger. D-Day Paratroopers The Americans. Paris: Historie & Collections, 2010.
12. 李星:《巔峰勇士 美國空降兵戰記1940~2005》。台北:知兵堂出版社,2012年。

01. Operation Overlord, 6-6-1944, D-Day, US 101st Airborne Division, 502nd Parachute Infantry Regiment, 3rd Battalion.

02. Operation Overlord, 6-6-1944, D-Day, US 101st Airborne Division, 502nd Parachute Infantry Regiment, 3rd Battalion.

57. 通道的防守直至當天時間1300,傘兵與猶他灘頭的登陸部隊會合為止。猶他海灘及其他登陸點亦已先後完成搶灘,隨後502團在零星的交戰下,前進至Saint Mere Eglise的南 方集結及休息,結束了1944年6月6日的戰事。

01. Operation Overlord, 6-6-1944, D-Day, US 101st Airborne Division, 502nd Parachute Infantry Regiment, 3rd Battalion.
